时光飞逝,转眼已到了十一月中旬,2025年即将结束。回望过去这一年,最受关注、最沉重、甚至最难承受的新闻,只有两个字:关税。
特朗普总统重新上台,气势逼人,各国无不感到压力骤增。对加拿大而言,更是让我们几乎透不过气。那一句“第五十一个州”,摆明是要吞并我们。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美国竟然对最亲近的盟友——加拿大,下了最重的手。
过去一年,美国的无理关税引发多次争议。加拿大最终只能“忍辱负重”:能避就避、能忍就忍,逆来顺受。然而长此以往,绝不是生存之道。
近来,我们的总理终于体会了两个“醒觉”:
醒觉之一:不能继续依赖单一市场
加拿大必须走出去,到其他国家寻求生存机会。务必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世界很大,只要把目光放远,就自有出路。
事实上,总理早前已尝试布局欧洲,多次访问英国与其他欧洲国家,希望获得支撑。然而欧洲自身问题复杂:德法两国支撑着整个欧盟已十分吃力,英国脱欧后实力也明显下降。加拿大若想从欧洲获得长期而有力的支持,现实上困难重重,效果自然有限。
这一点让加拿大明白:只靠欧洲,不行!
醒觉之二:走向亚洲,走向中国
早在上世纪末,人们就常说:“21 世纪属于亚洲。” 如今 21 世纪已过去四分之一,全球政治与经济重心确实不断向亚洲倾斜。
例如今年东盟会议,特朗普亲自到场,说明大国焦点已经大步东移。
而亚洲最重要的国家,毋庸置疑是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印度并列人口第一,人口红利充沛,经济体系稳固,在高科技与教育基础方面也有深厚实力。
因此,加拿大总理作出第二个关键决策——走向亚洲、走向中国,是明智之举。
加中关系:十年阴影与误解
过去十年,中加关系复杂多变,其中既有美国因素,也有部分本地媒体、政府部门及个别人持续传递错误信息、假新闻,使加拿大民众长期处于“不了解中国”的状态。
近期魁北克绿党党领也公开指出:加拿大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很大程度来自本地人士与媒体长期制造的负面叙事,使得中加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其实从更长远的历史来看,加拿大对中国一直非常友善:
-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粮食困难,加拿大力排众议援助小麦。
- 二战时期,保卫香港的不是美国军队,也不是欧洲军队,而是加拿大军人。
- 白求恩的故事至今仍写进中国的课本。
可以说,加拿大不仅友善,有时甚至可称为“恩人”。中国文化讲究“礼尚往来”“有恩必报”,加中原本应是互补共进的伙伴。
民生才是核心
无论制度、政策或意识形态,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任务始终是: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政治的终极目标,就是国富民安,让人民的生活环境、衣食住行不断改善,让民众拥有更多选择——出国旅游、留学、海外工作,或者移民。每个人都能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过去几十年,中国在发展与民生改善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邻邦的反目,启动了我们总理的“醒觉”。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至少迈出了第一步。
但前路仍然艰难。加拿大对美国的依赖极深,短期内难以完全改变格局。要真正解决问题,需要长期努力,需要方向、策略与耐心。
展望2026年,中加关系能否迎来期待已久的突破,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醒来,总比沉睡好。
醒来意味着理解、行动与改变——对于加拿大,对于中国,都是一次宝贵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