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清明追思.致敬曾外祖父张显仁与辛亥英烈张显义及我的父亲黄埔军校校友陆铁明

【作者:陆跃锋】

青山处处埋忠骨,细雨绵绵寄哀思。

值此清明时节,我谨以一纸追思,缅怀我家族两位伟大的长辈——曾外祖父张显仁与其胞弟、曾外叔祖张显义(张柏林),并向所有为民族独立、国家变革而奋斗的辛亥英烈致以最深的敬意。

我的曾外祖父张显仁,湖南长沙人,出身望族,少时聪颖,家风严正。

清末风雨飘摇之际,他被朝廷公派赴日,成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生,与蔡锷将军同期同窗(蒋介石尚在该校第四期)。

据父亲回忆,家中曾珍藏一幅他与同学在日本合影留念的珍贵照片,惜在文革动乱中遭毁,成为无法挽回的家族记忆遗憾。

他的留日经历,不仅体现了当时中国对现代军事的追求,也昭示着其个人追求变革、立志强国的远志。

归国后,张显仁担任清政府福建水师统领,身负重任。

然而在腐朽的体制中,他并未随波逐流,反因受国外革命思想影响,屡露对清廷昏庸统治的不满,被视为有“反清”嫌疑。

清廷察觉其“异志”,密令其赴洞庭湖检阅水师,途中却突发“暴病”身亡。

家中代代相传,此实为一次政治谋害。清廷事后虽发抚恤银三千两,然无以偿一忠魂。

我的曾外祖母亲自扶灵返湘,安葬祖茔山川之间,自此,家族代代以他忠义之名铭刻于心。

曾外祖父的胞弟张显义(张柏林),同样长沙人,生于1889年。青年时毕业于云南省武备学堂,后任湘军陆军管带。

据父亲回忆,他早年深受胞兄张显仁的革命思想熏陶,经黄兴之子黄一欧引荐,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黄兴的重要助手。

他们既是同乡、同学,更是战友、同志。在辛亥革命前夕长沙攻城战中,张显义身为“敢死队员”,乔装改扮,里应外合,协助黄兴攻破长沙城门,一举光复长沙。

据《湖南辛亥光复记》记载,张显义在长沙革命爆发前后,常驻落星巷定忠栈与同志密谋,后参与贾太傅嗣体育学堂起义会议。

九月初一长沙光复之日,他随义军冲入抚署,搜捕清廷长沙巡抚余诚格,协助建立湖南军政府,被任命为军、参两部要职,与阎鸿翥、吴作霖等共建新政,实为辛亥志士中流砥柱。

辛亥革命后,他定居上海,曾任国民政府江苏省专员。抗日战争爆发,他不顾安危返回长沙,以辛亥老人之声望,发动旧部与门生,在湘西开采镍矿以支援抗战前线。

湖南解放前夕,他又力挺程潜将军,协助成功实现湖南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聘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受到党和政府的敬重与照顾,1953年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四岁。

他一生隐功埋名、鲜少张扬,但其名多次出现在史载文献之中,其身影早已镌刻在湖南近代史的风雷之中。他的信念与风骨,不仅为国家做出贡献,也为张氏家族树立了令人敬仰的典范。

这对兄弟,一人赴洋留学、矢志军务;一人投身革命、振臂疾呼。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相同的初心,为推翻旧制、唤醒民魂而奋斗。

他们的人生,正是那个激荡时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缩影,是家族的荣耀,也是民族的脊梁。

我父亲常年追忆他们的事迹,晚年仍念念不忘。

我父亲亦是黄埔军校第二十三期炮科班的青年军人。

新中国成立后,他随工厂从上海内迁武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工会骨干、技术中坚与企业管理者。

文革后,他历任总工程师、副厂长、代理厂长等职,并多次荣获技术革新奖。

晚年担任武汉市与湖北省黄埔同学会秘书长、副会长、会长,曾率代表团赴台,拜会军校同期李将军,并与黄埔校友的表姐、表姐夫及其后代团聚。

图为我父亲陆铁明庆黄埔军校建校86周年所书“情”

我父亲不仅见证了家族荣耀,也身体力行地延续着那份对民族、对家国的责任与使命。

今日我辈虽处盛世,但回望百年前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仍觉热泪盈眶。

我以此文献给两位先贤,并祈愿他们在苍穹之上安息无忧。

愿他们未竟之志,由我们后人承续;愿忠魂长在,山河无恙。

清明追远,纸短情长。谨以此文,铭记我家血脉中的家国之志。

敬撰人:家曾外孙 陆跃锋
于二〇二五年清明节·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