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今日热点

北大高材生领衔美国芯片突破极限 .中国媒体“为什么我们留不住人才?”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完成了一项有望突破制造更强大芯片极限的尖端技术。
领衔这项技术创新的是一位在该校读博士的中国留学生。
他就是27岁的朱嘉迪。
“我在南京出生,然后读的是南师附中,后来去北京大学读本科,然后到MIT这边来。现在是博士,马上开学是第5年了。”
他现在是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生。
新兴人工智能应用需要更密集、更强大的计算机芯片。芯片传统上用3D结构的块状材料制成,但堆叠多层晶体管以创建更密集集成,也就是更强大的芯片,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就是芯片制造上的 “摩尔定律” :即每18个月到两年时间,芯片的性能随晶体管密集程度的提高而翻一倍。这使当前先进芯片制造已经逼近尺寸缩减的物理极限。
朱嘉迪参与协调的团队开发出了可以直接在8英寸晶圆硅芯片之上“生长”二维材料晶体管以实现更密集的集成的新技术。
有关这项新技术的论文4月27日由共同主要作者朱嘉迪和该校博士后朴志勋(Ji-Hoon Park)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他们的成就被称为有望突破或延续“摩尔定律”。
朱嘉迪参与协调麻省理工学院团队研发芯片材料新技术的消息在中国自媒体上引起强烈反响。
《中国种树老美乘凉?华人学者助美芯片升级,2万清北学生扎堆硅谷》说:“一个华人的才华,为老美所用,着实令人倍感遗憾。 但我国的人才流失远比想象的更严重。”
《北大毕业生让美国芯片再次领先!》说:“很遗憾取得这一成就的又是美国。而令人受不了的是,这个人居然还是华裔科学家,”“如果他在国内,这一成就,肯定是中国的,这个人为什么要去美国,为什么我们就留不住?”“北大啊!清华啊!要醒醒了,不要再干运输大队长的活了。”
“我觉得国内现在自媒体很多时候宣传的那个故事跟我已经没有关系了。”
朱嘉迪回应道。“我觉得我希望找到一个更需要我的地方,也同时能找到一个更适合我发展的环境,那么这样的环境其实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是存在的。”
朱嘉迪说,他在北大时就拿过“五四奖章”,“这个是北大学生最高荣誉,” 朱嘉迪说。“相当于是二十年才评了一百个左右,而且是本硕博一起,那么我是其中之一”。
朱嘉迪说,北大提供给学生的资源非常好,导师对学生很照顾,师兄师姐也很和睦。他在北大本科时他就在Advance Material、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这样很好的期刊上发表过论文。
“我并不觉得在北大跟在MIT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 朱嘉迪说。“如果真有区别的话,可能就是在科研思维方式上,或者说在形式上,东西方会有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所以我觉得是这几年的学习上一个比较好的一种体验,” 但他认为 “这是一个跟政治无关的学术的考量和学习的过程”。
在回答读完博士学位后的去留问题时,朱嘉迪说:“这是一个关于我的个人志向、未来发展平台和家庭的综合选择。我希望,也会努力促使这几个因素最终达到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