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加拿大新闻

安省新冠疫苗接种纪实

【金宏2021-5-3撰稿】
今天, 俺接种了辉瑞新冠疫苗的第一针!
“接种”虽属规范之书面语言,但读起来有点儿拗口,偶尔在特殊语言环境下还会引起歧义
还是整个形象通俗的词儿吧——扎针儿
对于扎上这么一针儿,俺是期盼已久了
在疫情全球迅速蔓延的一年前, 俺在有关文章中就提出了“何以解忧唯有疫苗”的看法
可那时疫苗连个影儿都没有
万幸的是,人类中还有真正的“精英”——伟大的免疫科学家们
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就成功地把有效的疫苗送到了我们面前
而疫情初期对于疫苗研发最乐观的预计也需要最少两年的时间才能问世
甚至还有研制不出来可能性
萨斯疫苗不就是直到今天也没研发成功吗?
为了让人们早日扎上这么一针儿,我们的科学家们、领导人们,政府社会无不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精力财力
所以说, 俺今天挨这一针儿,是十分幸福、幸运的
同时,这也是俺作为社会一分子对于社会责任义务承诺的履行
为什么这么说呢?
据专家介绍:只有广泛地接种疫苗才能有效构筑起防控新冠病毒的铜墙铁壁
要达到社会群体免疫的目标,全民接种率至少要达80%以上(此统计数据包括儿童)
俺今天有幸成为了这80%中的一分子,履行了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为全民防疫做了应有贡献
这一针儿,不仅保护了俺个人,俺的亲人、同事和邻居,还保护了我们的社会以至于全人类
如此形容可能有些夸张, 但所谓“人类”不就是由我们每一个具体的人组成的吗?
目前,美国感染率的下降,安省疫情拐点的出现,以至更早的以色列始终处于极低感染率的情形,无不是全民普遍接种疫苗的必然结果
随着更广泛的疫苗接种,各国疫情必将更趋好转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天挨这么一针儿,不是很伟大、不是很光荣、不是很正确的事儿嘛?
利己、利人、利国利民,何乐不为?
之前,俺也就扎针儿的问题和一些读者朋友聊过,绝大多数朋友是愿意主动挨这一针儿或两针儿的
但也有个别朋友似乎有些顾虑,“不想当小白鼠”,或者“等别人都打了再说吧”
诚然, 如果你身边所有的人都挨了这一针儿,那么作为其中的你无疑是安全的
但是,要是所有人都抱着你这种想法,都不想挨这针儿,都想往那20%里面钻
那么,群体免疫从何而谈?
人们何时才能回归正常生活?
别忘了, 那20%可是留给目前还不能接种疫苗的儿童的呀(这也是目前疫苗研发的一个美中不足之处)
因此,即使是为了我们后代的安全,我们今天也应该主动去挨这一针儿!
华人为了孩子, 还有什么事儿做不出来?
俺私以为: 如果我们的社会真出现了类似目前印度的疫情惨况,政府完全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实行强制性的疫苗接种!
难道你还要等到了那时候再去扎针儿?——为时晚矣!
啰嗦得有点儿多,赶紧送上今日扎针儿实况吧
今儿扎针儿地点在北约克的一个体育馆,老远就看到指示牌
让俺惊讶的是,竟然车位难寻,需耐心等候有车离开,目测停车场约有上千辆停车
这是第一关check-in,需出示健康卡,工作人员扫描后在电脑中找到你的预约
排队等候填写问答表
把填写好的问答表交给图中前两排的工作人员并再次扫描健康卡,图中后面几排桌子上有个浅黄色冰箱的才是扎针儿的地方
安省健康卡(如图例)至少4次被要求出示
图为扎针儿后给的一个小卡片,15分钟后到 Check-out 处领取接种证明
一位温柔的护士小姐给俺扎针儿,手法娴熟敏捷,竟然毫无感觉就结束了
她告诉俺,今天给你注射的是辉瑞公司疫苗,你还要根据预约表上的时间再来这里扎第二针儿
图为15分钟的观察区
check-out工作区
check-out的工作人员,再次扫描健康卡,给你接种证明
接种证明,很简易的那种, 是不是要等扎了第二针儿才会给一个传说中的“免疫护照”
接种证明中文
这是个小粘贴
这是给你照相的地方,注射区有标识不许照相
整个过程分为4个环节,check-in——填写问答表——注射——check-out
除了这4个工作台上的工作人员,全场还有许多走动的义工,每一个人都热情洋溢,认真负责,不厌其烦地向你说着种种注意事项
笔者看到,为俺注射的护士完成每个注射后,把工作台椅子全部用酒精纸巾擦拭消毒一遍,观察区的义工亦然
现场所有的人井然有序,悄无声息,戴口罩保持距离
在观察等候区,笔者遇到一对老年华人夫妻,问他们感觉如何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加拿大人太好了!太热情了!为什么会这样?
看来两位老人八成是新移民
俺说,按照一般加拿大人的观点,这是政府花纳税人的钱为民众服务, 做得好是应该的,如果做不好反而是应该被批评的
对此,两位老人并不苟同,说感谢都来不及, 怎么还批评?
扎完了针儿,俺觉得胸中有了竹子,底气十足!
不过笔者注意到,这次全民  接种目前还仅限于持有有效健康卡的人士,那么在大多地区多达50万的留学生和陪读家长们暂时还不能预约接种
这对全民群体免疫这一防疫目标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漏洞
——今天,我打了疫苗, 你打了吗?
总理夫妇好榜样!

 

相关阅读

 

陈国治专访——快快打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