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乌克兰艺术记者;阿丽娜】
近期,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举办的“摄影季”艺术活动中,名家、新锐的观念摄影作品构成了一场热闹非凡的聚会。
草场地的热闹,差不多就是近年来国内外各种如火如荼观念摄影展的缩影,那么,国内观念摄影作品的水准究竟如何?
高水平观念摄影作品到底又遵循怎样的艺术规则呢?
艺术记者阿丽娜通过视频特别采访了著名观念摄影策划郭琳
记者阿丽娜:内地观念摄影潮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郭琳:当代艺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小井喷”,摄影媒介是其中“媒介热”的热点。
像当时画画的、搞行为艺术的,很多都以摄影的方式来呈现。
比方说,在那时候,行为艺术是不允许在公开场合表演的,而只能选择在私密空间进行,用摄影方式记录,最终展现出来就是一张照片,而这张照片并非是一张纯摄影师摄影的表现作品,是带有思想观念由策划人策划摄影师执行完成的作品。
与传统的摄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观念摄影在国内已经日渐成熟。
记者阿丽娜:那怎么会定名为“观念摄影”呢?
郭琳:在初始时叫法很多,如“观念图片”“先锋摄影”“概念摄影”
“新摄影”等等,后来大家渐渐习惯于称为“观念摄影”,其实,它的意思基本就是当代艺术的摄影。
记者阿丽娜:当时的观念摄影主要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
郭琳:90年代,台湾的阮义东出了一本书《当代摄影新锐——17位影像新生代》,里面有一些西方先锋摄影杜安·麦可斯、克里斯丁·俄克等大师的推荐,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很大。
后来深圳李梅主编的《现代摄影》,主要介绍这本书中的一些东西,主要包括亚当斯、布勒松、马克·吕布、萨尔加多、尤金·史密斯等几个西方摄影家。
1993年,徐冰、艾未未等主编的《黑皮书》《白皮书》和《灰皮书》,以手抄本形式发行,主要介绍国外的当代艺术先锋,有点像当代艺术的启蒙读本,对当代摄影的影响也很大。
在国内从事摄影的大部分人都是从当代艺术里分出去的,也就是说用摄影这个媒介做艺术,这跟西方有很大不同。西方大多数是从摄影这个专业出来的,大多数人从摄影本体语言出发来做摄影,而我们更多的是把它当做手段、材料、媒介来看。
记者阿丽娜:那您认为这种跨界从事摄影的艺术水准怎样?
郭琳:艺术标准不同,认识也不同。不可否认,跨界会跨出一些新东西来。也许你会认为,纯粹摄影的人没有艺术家的天分,但中国观念摄影家们由于摄影技术的欠缺,最终的摄影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感觉是缺少摄影属性。西方摄影除了当代那些观念外,还有极强的影调节奏、微妙反差、精致的构图、高超甚至极具个人风格的制作工艺,这使得摄影语言保持高度纯化,我们缺这个。
记者阿丽娜:如何看待中西方的观念摄影的区别?
郭琳:你看中国的观念摄影和西方观念摄影几乎同时起步,但发展却不一样。他们有强大的传统在背后做支撑,每一个艺术时代转型的时候,必然是对上一个时代的反动,但如果将我们的两张现代和当代作品放在一起,你会发现,它们没有那么截然相反。
中国摄影界一直在淡化对摄影语言,尤其是媒材语言的探索与建构,因此,现代主义摄影运动的变革并不彻底,而90年代以来的观念摄影运动和纪实摄影运动,也没有对摄影语言的缺失有所反省。很多作品存在着有观念无摄影或有摄影无观念的问题,两者兼备的作品较少。
中国摄影的当代艺术运动更多强调了主体意识、社会责任、人道关怀、批判精神,以及执着于某种艺术观念、思想方法和文化判断,但对摄影属性本身的探索仍然差得很远。
我认为中国观念摄影缺乏对摄影语言的认识,根源就是没有积累。正是这个缺陷导致了他们江郎才尽,做不下去了。西方的现代艺术家,他们一直在做影像实验,不断推出新的作品,这对摄影语言的积累,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在控制和驾驭摄影语言方面,远远高于我们的观念摄影师。
记者阿丽娜:您对中国观念摄影涌现的新锐怎么看,怎样才能立足于世界艺术领域?
郭琳:他们已经与他们的上一代不同,甚至可以说跟前边的观念摄影没有太多关系了。从阵势看,他们很强大,不过,任何一个时代,新锐都是未来的装备团,99.9%的人都会被淘汰掉,最后只剩下一两个人站在那里,成为标志性的人物,要做到脱颖而出立足于世界,必须做到专业技巧过硬,思维超前,作品敏锐并勇敢的直指人类问题的实质,因为艺术的表达真诚是第一位的!
郭琳简介:
1985年出生,当代著名观念摄影策划、中国当代行为观念艺术领军者、长期组织策划并实施国际艺术行为交流活动。
由她策划众多行为艺术作品反映了当今中国现实的社会问题,批判性的挖掘人们的行为规范,道德理念,启发人们警醒,思考与改变。
作品多次参加欧美艺术大展,曾荣获意大利 SaturARTE 2021 杰出艺术奖,意大利老桥奖。2023年意大利艺术大使奖,2023年入选法国卢浮宫卡塞尔厅“2023国际艺术联创联展”。美国摄影协会会员(PSA),美国艺术协会会员,法国艺术家设计师协会会员。
郭琳的作品《断裂》系列